Board logo

标题: 其实,这也是悲哀 [打印本页]

作者: HomeSGerMine     时间: 2009-6-20 21:51    标题: 其实,这也是悲哀

这几天看《南京!南京!》影评。遇到了这么一帮人。对日本算是破口大骂。骂日本的什么话都说出来了。突然就觉得为什么他们会把一部电影看得这么狭隘?我们拍南京大屠杀的系列题材电影究竟最终的目的是要给观众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而我们的观众是不是真的有所思有所想?为什么在一个电影院,一部同样的电影,我们观众的反应如此不同?
我在这里转载一篇新周刊的文章。不言。只想放在这儿。让有心人看看。

回顾惨痛历史,不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而是为了不再吃败仗。《南京!南京!》会成为一部民族的励志片吗?下一次,我们会赢吗?
文/肖锋

  东亚三国的格局是大个子身边两个精小子。历史上,大个子从来不提防,中国从来都是被学习的对象,从文化、文字、礼仪到豆腐这样的食品。但近百年来精小子日韩赶上并超过了大个子中国,大个子中国反过来学日韩。

  学习之余,三国还互相敌视。东亚三国被国际研究组织测量为全球智商最高的区域,却恰恰构成全球最拧巴的国际关系。

日本的小与大

  传媒还很少谈论千禧后们,2000年后出生的那帮人,他们完完全全是日本卡通一代,全球化的“杂种”。日本在千禧后们眼中是分裂的形象,小学课本上仍然是“王二小智斗鬼子”,荧屏上的却是中国文化出口转内销的“龙珠”,温家宝也感慨他的孙子动不动就在家看日本卡通咸蛋超人(奥特曼)。中国小学生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千禧后是分裂的一代,生活在两种冲突的价值观之中。岂止千禧后,我们都是分裂的、生活在冲突价值当中的世代。一边口头拒买日货一边把日本电器和相机搬回家中,嘴里嘟囔:这“小日本”的东西还真不错。
对这个“小日本”我们要设问的是:日本国家形象为何位居世界第一?

  请看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对全球56个国家12万民众抽样调查表明,日本国家形象从2007年起连年位居世界第一,高出了中国15个百分点,前六名得分分别为:日本77%,德国72%,新加坡71%,美国64%,中国62%和英国59%。

  日本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对外经济援助国,这是“日本第一”的最主要原因。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援助国,中国的外援66.9%来自日本,总额约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项目包括北京地铁、首都机场、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大型港口等。

中国打国际牌引以为自豪的是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汇是纸,随金融动荡之风飘落。而截至2008年年底,日本持有的净海外资产总额连续18年居世界第一,资产是实不是纸。

  日本人的耻感教育、诚信教育对树立国际形象功不可没。“以诚立国,明耻教战”。日本国民良好的礼仪和公德,日本游客的守规矩、讲环保给其他国家留下深刻印象。而到处喧哗题字的中国游客在这方面只会排在倒数行列。

  在皮尤研究中心对中国民众的调查中,日本国家形象却很低。中国的调查结果与国际认知相扭,仇恨妨碍了中国向日本学习。有趣的是,对日本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他们最想了解的是毛泽东、邓小平、张作霖和章子怡,中国的形象包括:1.经济发展大国;2.反日情绪强烈、没有言论自由;3.人口多、大国、亚洲美女章子怡和大熊猫。客观而言,日本对中国的认知较为中性,没有中国对日本的极端。

当理解成为这个世界的主题

  今年是柏林墙推倒20周年庆。理解成为世界性主题。战争片更多放在理解人性而非谴责罪恶上。日本就有一部影片,根据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种子与播种者》(Seed and the Sower)改编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讲述1942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日军看守由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武士道精神转向正义、自由和博爱的故事。日本主角因同性恋之谊释放了英军战俘劳伦斯,战后虽未能相见,仍托人带上那句“劳伦斯,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Mr.Lawrence”这句话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日本与西方的和解。可算作是日本人的《海角七号》吧。顺便提一句,“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主题曲一度是迪厅DJ们的热门打曲。

  中国观众看到的却是《人证》中的年轻的日本警官向美国同行开枪镜头,虽然是对着镜中人却充满着整个民族的仇恨。那个美国警官不会知道,知道后也不会理解日本对美国有这种拧巴心情。

  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心情很难用理解一词。中国人更多的是那位日本警官式的拧巴心情。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第一联想词是什么?新浪网友的排序是:侵略过中国,压抑,严肃,北海道,A片,岛国,出口大国,虚伪,男权,自杀……

  传播学标签理论认为,你贴上什么标签会影响被贴者的行为,最终导致他变成标签所指向的那类人。说白了,你视他为敌人,终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敌人。反之亦然。在日本传媒的民调中,中国是第二大威胁国(朝鲜荣列第一),国民印象最坏的游客和留学生是中国人。须知,现代日本人可不再是当年日本鬼子,他们不再是蒙昧种群,是有国际比较的。

  在几年前的一次全国性的“抗日”学生运动之后,日本领馆的参事带着一位日本作家来到本刊,她问: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比如经援),中国人为何还这么恨日本?她和她代表的现代日本人很难理解,她可能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拧巴的种群。

中国还有多少被学习的价值

  精明的日本人最早学习的对象是中国。日本曾派19次遣唐使,运回去的书籍16000多册,达唐朝官方藏书的1/4。日本学中国下过狠功夫。直至近代中国没有了价值。甲午战争是对着中国人胸口的一记重拳,中国不得不重新认识日本。师生关系倒转,最早的留学目的地是东瀛,革命失败后逃亡方向是东渡,现在我们使用的词汇,像干部、群众、领导、革命甚至社会,均来自日文。

  三十年来,百姓以《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来激励奋勇拼搏、团结向上;企业家将“National”的松下幸之助引为榜样;小资们则热衷于动画奇才宫崎峻、游学苦读的安腾忠雄和忧伤的村上春树。

  新一代日本创意阶层正在崛起,他们发出“发现日本”的口号,重新焕发传统的现代价值。老就是新酷。中国网民认为,中国动画片普遍存在“枯燥、弱智、活脱脱的说教课程”等问题,奥特曼打遍神州在所难免。可奥特曼不能代表日本,更不能代表当下的日本,那只是日本弱智的一面。你引进奥特曼,只能说明你更弱智。

  在创意经济方面,中国尚有许多要学,岂止一个动漫呢。创意的基础是教育。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为100%,居世界第一。早在1911年,6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便达到98%。而中国尚在为义务教育的年限和普及面争论不休。基础教育的扎实造就平均文化素质高的国民,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日本的大学教育在亚洲名列前茅。最新“世界大学排名”,亚洲第一是日本东京大学,其全球排名为第17位。北京大学第36位,清华大学则第40位。

  大学时期认识一位叫青木胜的日本学生,他是我相识的留学生中最为愚讷的一个。但此君有一个优点,就是学习持之以恒,这或许与他每晨六点拜佛的宗教精神有关。后来发现日本人都有点青木的味道,愚讷但持之以恒。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长跑的民族,他知道只要跑下去总有一天会领先。中国人是一个个体精明、群体愚蠢的民族。比如中国留学生海外适应能力最强,国际形象却难恭维。中国人聪明有余、智慧不足。跑完了五千年,中国还有多少被学习的价值?

缅怀历史,在于善待生者

  抗战胜利60周年,《凤凰卫视》采访过血战台儿庄的一位师长,老人九十高龄仍能高唱军歌,他在陕西乡村与儿子相依为命。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老人一边接受采访一边搓草绳。英雄落寞,谁还会为本民族卖命?

  撇开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不谈,撇开日本人的宗教观念不谈,单看你如何对待本民族的老兵。侵华日军老兵都有“年金”(退休金),还有来自日本天皇的“恩给”,相当于日本年轻人工资的1/3,每月领取。台湾抗日老兵每月有“终生俸”,“终生俸”有相当于15000元人民币。中国大陆的抗战老兵分成两部分,曾经是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老兵一般都受到良好待遇,而国民党的抗战老兵自1949年解放以后,一般都自食其力,聊度余生。采访中曾有老兵一个月一斤食用油都买不起的事例。

  而事实是,在整个中国抗日战场上共计消灭日军45万人,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共歼其中的40万左右。
  这些老兵已经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唯有唏嘘。再不善待抗日老兵,我们将永远失去机会。“他们还是一群被人们遗忘的远征军,安逸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对生命真正的反思,这是这代人的亏欠。”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背后是某种负疚感,提醒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还是先善待自己人再批评别人为好。

  外部压力能导致群体内部团结。这是一条社会学定律。每每有关南京的历史教育片都期望起到这种社会功能。《南京!南京!》会是又一部民族的励志片吗?其实真正对整个民族励志,不是渲染别人如何的坏,而恰恰在于你对待自己同胞如何的好。

真正打不垮的是民族精神

关于日本民族精神,南怀瑾先生曾记下这样一段经历:战后出差日本,劣质皮箱一拉断了,书散了一地,没有人帮忙,话也不通。这时对面过来一个中学生,戴个学生帽还是军帽,我就向他一招手,他就懂了。敬一个礼,一话不说、二话不讲帮我一扛,送到车上……我赶快拿出钱来,他看都没有看,站起来,敬一个礼回头走了。南老感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文化、这个教育都是中国的,这个民族不出二十年就会起来!可中国青年自己都没这个文化啊,西不西,中不中!

  感慨之余是真伤感。南老经常引用别人的话说:人分三等,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三等人本事没有,脾气大得很。某些网友大骂:我会屠杀加虐杀清扫干净这样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成群的垃圾国家!!另一位网友质疑:屠杀和虐杀行为受全人类谴责。如果你这样做了、岂不成了第二个的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了?我们最好别沦为脾气大、没本事的三等人。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同为一国之相,一个失败另一个成为标版。晚年李甚至谦让伊藤来中国做他的位置。这位首辅之臣心底明白,在满清皇族管制之下,任何才俊只能有想法、没办法。在满人眼里,李中堂不过是奴才罢了。

  儿时玩打仗游戏,喊得一句台词是《地雷战》中的“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多少年后我才惊奇,为什么伪军比鬼子还多一倍呢?中国人就真的这么没出息,皇军一到,不是立即跑掉就是给人当差。

  反思的结果,是长年奴化教育的结果。给谁当差不是当啊。历史比较表明,如果你对待你的人民像英雄,他们就会是英雄;如果你对待他们像狗熊,他们真可能就是狗熊。鸦片战争之初,四千英军横扫中国南北,打败中国人的不是毛瑟枪,也不是满清政权的腐败,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奴才心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已将汉人奴化,谁来统治都成。

  对权力卑躬屈膝,对权贵俯首贴耳的国度,何来英雄?

  回顾惨痛历史,不是为了再悲伤一次(邓小平评价伤痕文学“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而是为了下次不再吃败仗。新世纪的战争不再是刀光剑影,也不是导弹飞碟,而是经济战。下一次,我们会赢吗?
  我能想到的一些答案,是从尊重人开始,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尊重别国的人;善待本民族的英雄,才会有人给民族卖命;向一切民族的优点学习,才有强大的可能。否则所谓大国,会像大清王朝那般,从妄自尊大跌入一塌糊涂。

[ Last edited by HomeSGerMine on 2009-6-20 at 21:53 ]
作者: 微点专家     时间: 2009-6-20 23:13
不喜欢里面的一些镜头,那几个镜头总觉得是在说日本侵略军的好。
作者: littlefritz     时间: 2009-6-21 21:55
日本是朋友,日本也是对手,同时也是敌人。世界是复杂的。不仅是好或者坏那么单一
作者: 微点专家     时间: 2009-6-22 12:27
我没有用任何一样日本货的
作者: 李耀荣     时间: 2009-6-23 16:35    标题: 没看过但听过一般

对片子没看过,但听过,也就一般
作者: 黄连厚朴     时间: 2009-6-23 19:41
楼主引用的内容有道理,学习。但是,确实很难放下对日本这个民族的心理包袱。不为了别的,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比较积极奋进的民族,他们的国家人口众多,但是国土面积极度狭小,并且孤悬海外,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所以,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不敷使用。那么,未来的很长的一个时代,除非人类的科技具备了改造其他星球并开发其他星球以至于适合人类居住,否则的话,日本的国民还是难免踏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脚下能有一个立锥之地。
    而我们中国的国土是最容易被日本这个民族相中的区域,区域广阔,物产相对富饶,具备战略纵深,并且,由于几千年的学习和踩堪,日本民族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地和人文都比较熟悉。再加上地缘原因,两国相隔不远。
    所以,日本人除非不扩张,如果扩张,首选还是中国,那么,在这样的氛围和前提下,中国还是需要对日本加强警惕,当然,如楼主所引用,我们要学习他们有用的,要借鉴他们成功的,同时,提高警惕吧。
作者: 黄连厚朴     时间: 2009-6-23 19:47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微点专家 at 2009-6-22 12:27:
我没有用任何一样日本货的

也别这么说,现在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用的很多东西,深究起来,没准儿都有些日本因素。比如,你用的产品是国产的,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设备是日本产的,或者这些设备当中的某些零部件是日本的。
    所以,就像楼主说的,咱理性一些,该用的,能用的,在不损害国民利益,不伤害民族感情的前提下,不妨用一用。如果,将来有一天,咱们能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那不是更好吗。
    游击队之歌唱的挺有道理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欢迎光临 微点交流论坛 (http://bbs.micropoint.com.cn/) bbs.micropoint.com.cn